<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p id="trrfd"></p><noframes id="trrfd"><output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output>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video><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output></p>
<video id="trrfd"></video>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delect id="trrfd"><font id="trrfd"></font></delect></video>

<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

<p id="trrfd"></p>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團體預約電話  

0516-86261083

社會教育

【邳博線上傳統文化志愿服務課堂】我們的節日 · 清明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5個節氣,節期在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稓q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意思是,隨著清明的到來,泡桐花開,清芬怡人。此時陰氣潛藏陽氣漸盛,喜陰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陽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待雨后初霽,絢爛的彩虹高掛天空,堪稱春日絕美的瞬間。 

微信圖片_20230411151249_副本.jpg

和其他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的是,清明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兼具節日身份的節氣,融合了上巳、寒食二個節日的習俗,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祭祀祖先、慎終追遠的內涵。

在舊時,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此時春光明媚、繁花似錦,最宜插柳踏青,陌上放歌。因此在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也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

 清明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人認為,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種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

讓我們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不負大好春光,度過一個綠色、文明、安全的清明節吧!  


清明習俗


祭掃

掃墓祭祖,原本是寒食節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的文化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如今祭掃烈士墓已成為清明期間重要的活動內容,人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愛國熱情也油然而生。


踏青

陽春三月,春回大地,正是觀賞春色的大好時節!疤で唷,古時稱為“探春”“尋春”等。據《秦中歲時記》記載:“上巳(農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倍鸥υ娭幸灿小叭氯諝庀笮,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可見古人踏青的盛況和對這一習俗的重視。


插柳戴柳

過去在清明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掛上柳條,有的人還要在頭上戴上柳枝。插柳于戶,可以驅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盼。


放風箏蕩秋千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時,人們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寓意“放晦氣”。唐代蕩秋千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里就寫道“春風擺蕩禁花枝,寒食秋千滿地時”,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吃青團

古時候,清明節前是寒食節,江南人家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準備好的青團,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千百年來,青團的外形一直沒有變化。如今它作為祭祀的功能已日益淡化,成了一道春天的時令點心,紅遍大江南北。


詩詞里的清明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

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

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

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

遙指夕陽邊。


寒  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破陣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

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清  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

雨足郊原草木柔。


邳博里的清明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綿延至今已有2500多年。個中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都被不會說話的文物默默地詮釋著。

微信圖片_20230403113532_副本.png

東漢 永壽元年墓志銘(拓片)


墓志,即存放在墓中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也叫墓志銘。墓志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生死日期;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贊揚死者的成功名就,表示哀悼。目前學界普遍的觀點是,墓志起源于東漢時期,盛行于魏晉,至南北朝后期逐漸定型,其功用在于“銘其功烈,以示子孫”。墓志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種形式,是人文,歷史和科學發展史見證,也是考古、史學的重要佐證。

這方永壽元年墓志銘長153厘米,寬38厘米,高33厘米,全文共17行241字,均以隸書書寫。由于年代久遠,有34字已漫漶不清。經識讀,墓志主人“諱紅字季”,永壽元年(155年)病故,丙申(156年)入葬,享年71歲,官至徐州從事。漢代有死后歸葬的習俗,因此,墓主去世后并沒有在他的任職之地安葬,而是葬在了他位于武原縣(今邳州市境內)的祖輩墓旁。


微信圖片_20230411151929_副本.png

西晉  谷倉罐


谷倉罐又稱魂瓶、堆塑罐、五谷倉等,取“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之意。器型由東漢堆塑五聯罐發展演變而來,是用來盛放谷糧的隨葬用品,多出土于三國東吳、西晉時期的南方地區墓葬中。

邳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件谷倉罐出土于邳州市新河鎮煎藥廟西晉墓地,系越窯精品,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一座四層高的攢尖頂圓形樓閣,頂上有一只振翅欲飛的鳳鳥,各層堆塑著人物、亭闕、祥禽瑞獸等形象;下部為罐狀,束頸,溜肩,鼓腹,平底,腹部貼飾有鋪首銜環、動物及人物。器物通體施青釉,瑩潤通透,雕塑復雜,反映出西晉時期越窯青瓷和谷倉罐的藝術都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時期。

掃描下方二維碼,來參加“清明”節氣在線問答吧!


640 (3).png

上期答案:燕子;日神;春社


關鍵詞: 邳州市博物館 邳州博物館

友情鏈接: 國家文物局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 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故宮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辦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博物館 地址:邳州市運平路 電話:0516-86261083

技術支持:邳州慧網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