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1日5時24分,我們迎來春分節氣。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個節氣,“分”的意思是一分為二——晝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分”也有平分春季之意。傳統上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恰好在春季三個月的中間。
古時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一候提及的“元鳥”即“玄鳥”,也就是“報春的使者”燕子!叭赵玛栮巸删,玄鳥不辭桃花寒!贝悍謺r節,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在古人的觀念中,燕子是神鳥,燕子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帶來了春天的雨水,也帶來了風和日麗、春暖花開。
燕子不僅是春天的使者,也是新生命的召喚者。每年春天燕子回到北方撿枝銜泥,筑巢安家,建窩繁殖,人們受此自然現象影響感悟而產生春分祈子、祝福等風俗。民間俗信,若見到燕子飛來,趕緊向燕子扔出一根筷子,“筷子”諧音“快子”,而達到祈子的美好心愿。
此時,海棠、梨花、木蘭這三種花信也如期而至。三花一開,滿園春色,爭奇斗艷,踏青賞花迎來最好時節。
春分對于全年來說,是一個平衡的開始!洞呵锓甭丁酚性疲骸按悍终,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边@就需要使身體內在的臟腑、氣血、精氣,與外在的腦力、體力和運動和諧一致,最適合調養陰陽,平衡身體。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適應節氣變化。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睂τ谵r人來說,春分意味著進入物候學上真正的春季,氣溫繼續回升,春季大忙季節就此開始,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人繁忙階段。
春分習俗
祭日
從周代起,就有了在春分祭日的儀式。據《史記》載,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山東榮成的成山頭修日主祠。秦始皇兩次駕臨成山頭,在這里修建了“始皇廟”,設立了“日主祠”,祭拜日主。后來,歷代帝王都在都城設立了祭祀太陽的壇廟。到明清兩朝,祭祀太陽的地方就是今天北京的日壇。當然,日神和月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隨便祭拜的,祭祀大典只能由朝廷舉辦。清《帝京歲時紀勝》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泵髑鍟r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員代祭。祭日的目的是為了祈求一年有個好收成。
春分這天,北方地區有吃太陽糕的習俗。太陽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印著象征太陽的三足金烏,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應節食品,有“太陽高”的寓意。
春社
我國有“春祈秋報”的傳統,即在春天播種的時候,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秋天收獲的時候再報答神靈的恩賜。因此,古人選在春分和秋分兩個時節做兩次大型祭祀土地神的活動,這個祭祀活動就是“春社”和“秋社”合稱為“社日”,F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即是社日祭社時的遺存。
春社可分為官社和民社,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可說是鄰里聚會娛樂的日子。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一天,世界上不計其數的人都在做“豎蛋”的試驗:拿一只新鮮雞蛋,在桌子上慢慢將它豎起來。這項起源于中國的古老游戲,現在已經在全世界流行。
豎蛋游戲的依據,其實春分所蘊含的“均平”的天道!熬健痹⒁庵,在春分這天,古人會對度量衡工具進行校正,看看使用的秤、斗是否符合標準,做到童叟無欺。
挖野菜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春分去野外挖野菜的習俗。在宋代,挖野菜是全民性的風俗活動,連皇帝和皇后也會參加,因此花朝節也有“挑菜節”的別稱。在當時人的觀念中,“挑”有“猜”和“挖”的意思。據《武林舊事》記載,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宮中都要舉辦“挑菜宴”,實際就是猜野菜名的游戲。宮女太監備下一批木斛,在里面堆上濕土,將挖來的各種野菜一棵一棵插在其中,每斛插一棵。再找來一批綢布,剪成長條,寫上野菜名,卷起來,對應著壓在插野菜的斛底。參加挑菜宴的人很多,皇后、皇子、皇女、嬪妃、太監、高等宮女都有資格參加。見著一種野菜,猜它的名字,之后抽出卷起的綢布條,與其上的野菜名比照,猜對了就會有賞賜。
如今,春天挖野菜也是現代人一項特別的生活習俗。春分時節,地里馬蘭頭、薺菜、蒿菜、蒲公英、蕨菜等都冒出了芽,準備好了變成餐桌上一道時鮮小菜,只需簡單調味,便爽口無比。
詩 詞 里 的 春 分
《春分》
【漢】司馬相如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
【唐】權德輿
清晝開簾坐,風光處處生。
看花詩思發,對酒客愁輕。
社日雙飛燕,春分百囀鶯。
所思終不見,還是一含情。
《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
【唐】元稹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癸丑春分后雪》
【北宋】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贈李樞干三首其三》
【南宋】姚勉
富貴功名不足誇,肯將一第博榮華。
春分正欲均天下,何必長安看盡花。
邳 博 里 的 春 分
元“泰定元年”銅權
古時春分節氣重要的民俗之一,就是校對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這件元代的“泰定元年”銅權是國家三級文物,其功用相當于現在的秤砣。它鑄造工整,權身呈六棱紡錘形,上肥下瘦,方鼻鈕,束腰六角方座,正面陰刻“泰定元年”銘文,背刻“益都路”銘文!疤┒ㄔ辍,即公元1324年,是元代第六位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改元的第一年,“益都路”是元代行政區名,在今天山東省濰坊、臨沂市一帶,直隸中書省。元代銅權是各個歷史時期存世數量最多的,所以這一時期應該是桿秤使用最頻繁的時期,由此也側面印證了元代商業交易的繁榮。
清 乾隆款五彩扁瓷瓶
“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家鄉……”這是河南曲劇《千里送京娘》里的經典唱段。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被收錄在《警世通言》中,在民間流傳甚廣,被改編成了很多戲曲曲目。邳州市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清代瓷器上就刻畫了這個故事。
這件清乾隆款五彩扁瓷瓶,小口、細長頸、扁圓腹,肩、腹飾雙耳(缺一),圈足,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識。瓶腹正面圖為民間故事“千里送京娘”,背面圖為草長鶯飛、桃紅柳綠的春景。人物故事題材在明清瓷器上較為常見,涉及愛情婚姻、宗教社會、歷史故事、俗諺箴言等等,呈現出真實質樸的情感、爽朗大方的構圖、熱烈飽滿的色彩。
扁瓷瓶又叫抱月瓶,亦稱“寶月瓶”,因瓶腹似圓月得名。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于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趕快掃描下方二維碼,來參加“驚蟄”節氣知識問答吧!
(上期答案:動物冬眠;漢景帝;鴨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