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p id="trrfd"></p><noframes id="trrfd"><output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output>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video><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output></p>
<video id="trrfd"></video>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delect id="trrfd"><font id="trrfd"></font></delect></video>

<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

<p id="trrfd"></p>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團體預約電話  

0516-86261083

文物保護

傳承紅色基因 扎實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展現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總結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成效和成功經驗,我們特約請遼寧、江蘇、浙江、山東、陜西、甘肅等地文物部門負責人,進行交流。


踐行初心 擔當使命 推進新時代遼寧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

遼寧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在黨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保留了特色鮮明的革命文物遺存,以“六地”紅色文化標識為代表的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在全國紅色文化遺產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六地”現已成為遼寧家喻戶曉的紅色文化標識,成為遼寧紅色文化的光輝名片。

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為遼寧革命文物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抗日戰爭起始地。中華民族14年浴血抗戰始于1931年發生在沈陽的“九一八”事變,沈陽北大營東北軍官兵打響了反擊日本侵略的第一槍。中共滿洲省委在沈陽發表的《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不僅是中華民族第一篇抗日宣言,也是世界范圍內第一篇反法西斯宣言。遼寧擁有完整記錄抗日戰爭的紅色文化遺址資源。其中,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12處抗戰紀念設施先后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解放戰爭轉折地。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取得輝煌勝利,東北全境解放。遼沈戰役后,中國人民革命的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遼寧擁有數量眾多的解放戰爭遺址遺跡,先后建設遼沈戰役紀念館、黑山阻擊戰紀念館等解放戰爭時期的紀念設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新中國國歌素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田漢、聶耳于1935年為電影《風云兒女》創作的主題歌。電影《風云兒女》不僅是以在遼寧境內興起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戰斗生活為題材,而且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誓詞和戰歌也與《義勇軍進行曲》高度相似,東北抗日義勇軍用鮮血和生命奏響的抗日誓詞和戰歌凝聚的偉大民族精神已成為國歌之魂。

抗美援朝出征地。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分別從安東(今遼寧丹東)和輯安(今吉林集安,當時屬遼東。┏稣,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姑涝瘧馉幤陂g,遼寧地區共有246.2萬人次參加各種戰勤工作,占當時總人口的11.7%,占青壯年勞動力的52.9%。

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遼寧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新中國工業奠基地之一!耙晃濉睍r期,遼寧承擔了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中的24項,在共和國工業發展史上,遼寧創造出了1000余項全國“第一”。沈陽工業博物館、鞍鋼博物館記錄著遼寧工業的歷史與成就。鞍山鋼鐵廠等12項國家工業遺產作為重要的物質載體見證著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成就與輝煌。

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是雷鋒的第二故鄉和雷鋒精神的發祥地。雷鋒在遼寧工作和生活3年零9個月,沈陽、鞍山、撫順、營口等6座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成長為全國人民學習的道德楷模,以雷鋒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在遼沈大地生根發芽,代代傳承。1960年,沈陽軍區《前進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由此,全民性學習宣傳雷鋒的活動在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堅持政治引領,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全省革命文物工作

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工作,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部署革命文物工作,把全省革命紀念館建設發展列入重要議程。省領導多次過問抗美援朝紀念館改擴建等革命紀念館建設工作,參加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并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多次集體到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等考察學習、指導工作。省政府統籌謀劃遼寧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制定施行了《遼寧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遼寧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22—203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動全省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充分發揮遼寧省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聯席會議領導小組作用,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屬地實施、社會參與”的遼寧省革命文物工作協調聯動機制。

樹牢保護理念,深挖價值內涵,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工程

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文物保護理念,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全面提高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2021年,遼寧省政府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專項用于提升遼寧省百年黨史的革命事件遺跡、革命戰斗遺址、革命機構舊址、革命人物舊居等保護展示水平,此項工作被列入2021年省政府“我為群眾辦實事”30件實事之一,廣受社會好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堅持不改變革命文物原狀的原則,堅持全面保護、整體保護,統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同時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載體作用,傳承和延續革命文物獨特的價值和歷史風貌。

堅持建管并重,加強工作指導,推動革命紀念館建設提質升級

多年來,遼寧依托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和深厚的紅色基因,結合百年黨史不同歷史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逐步建設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精神風貌的革命紀念設施,形成較為完善的革命紀念館體系。遼寧省現有革命紀念館19家,其中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等4家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有12家博物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近年來,沈陽工業博物館、鞍鋼博物館、黑山阻擊戰紀念館等一批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紀念館相繼落成開放。雷鋒紀念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抗美援朝博物館等一批革命紀念館更新改造,經過改擴建或重新布展,在館舍環境、硬件設施、展陳效果、服務水平等方面明顯提升。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關向應故居紀念館改擴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提質升級后的革命紀念館將更加生動展現遼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奮斗歷程,更好發揮“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的作用。

牢記初心使命,拓展教育功能,打造紅色精品展陳

遼寧省始終堅持把實施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工程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來抓。各博物館、紀念館開辦以展現百年黨史為主題的多種形式和內容的展覽陳列,在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推出一系列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2021年,遼寧省19家革命紀念館舉辦各類展覽45個,接待觀眾853.8萬人次,社會效益顯著。

2021年,在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活動中,遼寧省抗美援朝紀念館的“開國第一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展”等4項展覽入圍。今年,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4家革命紀念館入選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名單,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同時,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和大連博物館的“圓夢——從北洋鐵甲到航母艦隊”被列入新時代博物館百大陳列展覽精品;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展覽項目入選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要求,不斷夯實革命文物工作基礎,深入研究闡釋革命文物內涵,統籌實施革命文物保護項目,不斷拓展革命紀念館的教育功能,打造更多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展覽,讓革命文物真正活起來,奮力推進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



江蘇:活化利用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江蘇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在黨的初創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江蘇是我們黨活動的重要區域,新四軍東進北上、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發生在江蘇大地,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江蘇戰斗過、工作過,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提高政治站位 搭建革命文物“主課堂”

江蘇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全省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全省文物工作會議,認真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推進江蘇由文物資源大省邁入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強省,著力提升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水平。組織開展蘇南、蘇中、蘇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扎實做好革命歷史類館藏文物定級和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工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為革命文物搭建堅實有力的“主課堂”陣地。會同省委宣傳部共同核定并公布江蘇革命文物名錄,遴選范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相關的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為主,同時鼓勵推薦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革命文物。截至2022年7月,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已經公布了兩批江蘇省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9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898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46件/套,二級文物1245件/套,三級文物7395件/套。全省71個縣(市、區)列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3處,紅色旅游景區69家。

聚焦紅色主題 豐富革命文物“課程表”

江蘇通過實施紅色遺產專項維修保護和展示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沿線革命舊址專項保護工程,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讓革命文物“課程表”更加豐富多彩,服務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在“水韻江蘇”學習強國號常態開設了“革命文物”專欄,分設“我看革命文物、我訪革命舊址、我聽革命故事、我傳革命精神”四個子欄目,以圖文、音視頻等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多次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轉發推送。連續兩年舉辦中國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設立江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家庫,深化館際交流和館校合作,借助南京大學革命紀念館研究中心,推動江蘇革命紀念館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紅色基因庫功能,精心策劃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線上線下融合的革命文物展覽精品,組織開展“青春壯歌——中國青年運動中的雨花英烈”“鐵軍忠魂 永遠跟黨走”革命文物精品展,“人民的勝利”“永遠的‘兒童號’”館藏革命文物精品巡回展!叭嗣竦膭倮春鹨蹥v史展覽” 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

創新活化利用形式 擴大革命文物“傳播力”

為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綻放時代光彩、彰顯時代價值,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省委網信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省廣電總臺以“弘揚革命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聚焦江蘇革命文物背后的紅色信仰,創新開展“革命文物看江蘇”融媒體傳播展示活動。先后舉辦了“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江蘇最美革命文物守護人”“見證新時代——新物件里的江蘇故事”三項遴選和推介活動,135個短視頻作品累計獲得6100萬多人次的網絡投票,擴大了革命文物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守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啟動實施江蘇“新四軍東進北上”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程,聯合中國新四軍研究會、江蘇省委黨史工辦、東南大學、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整合沿線革命舊址、紀念場館資源,深化革命文物研究闡釋、共同推動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傳承革命精神。南京市博物總館“再造‘勝利之舟’——渡江勝利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和常州三杰紀念館的“推進展教融合創新,服務高校思政教育”,入選第三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江東門‘萬人坑’遺址創新保護展示手段”、瞿秋白故居“加強館址融合讓革命舊址活起來”,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突出融合發展 擦亮紅色旅游“金名片”

統籌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圍繞“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見證時代進步”主題,整合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紅色旅游景區、特色鄉村和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等紅色資源,融合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工業旅游等多種旅游業態,遴選推出了20條“喜迎二十大 見證新江蘇”精品線路,讓廣大干部群眾在寓教于游的紅色旅游活動中感悟時代進步和歷史變遷,從革命精神中凝聚前行力量、汲取奮進力量。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發改委印發了《江蘇省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建設指南(試行)》,評估認定了南京溧水紅色李巷片區融合發展等7個示范項目,無錫宜興“紅色山鄉 薪火太華”等8個培育項目,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和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夯實了工作基礎,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全面推動江蘇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江蘇文物系統將進一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精神,統籌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生動傳播紅色文化,讓革命文物成為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堅定守護“紅色根脈”——浙江革命紀念館發展實踐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革命文物資源在全國有獨特優勢。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嘉興南湖“百年紅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視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并提煉“紅船精神”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奠基,為浙江錨定了“紅色根脈”的源頭坐標。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浙江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浙江先發先行的歷程勾畫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偉大飛躍的生動縮影。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浙江的百年奮斗歷程,波瀾壯闊、輝煌精彩,其中最鮮明的底色就是“紅色根脈”。浙江為世界觀察中國共產黨百年大黨的風華正茂、為展現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滄桑巨變,也為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提供了重要窗口。

找準定位,彰顯革命文物的“浙江特色”

中國共產黨熱血激蕩的百年風華、百年歷程為浙江累積了豐厚的革命文物,這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和紅色基因庫。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創新闡釋革命文物蘊含的真理故事、英雄故事、奮斗故事,讓革命文物煥發時代光彩是浙江文博人的使命擔當。浙江現有已登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385處,152家國有單位收藏可移動革命文物33428件,革命遺跡遍布全省,是一座沒有圍墻且永不消逝的紅色博物館。目前,全省共有革命紀念館218家,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6家,省級33家,市縣級43家。近年來,浙江積極籌建中國共產黨浙江歷史展覽館,相繼開放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五四憲法紀念館等一批市縣級革命紀念館,同時鼓勵各地利用紅色資源建設鄉村博物館,將淳安下姜村鄉村振興展示館和浙江省聯產承包第一村舊址展示館等一批革命紀念館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省級革命紀念館為龍頭,市縣級革命紀念館為支撐,紅色鄉村博物館為補充的革命紀念館基本格局。

龍頭引領,打造革命文物的“浙江標識”

一是試點撬動,“一三三九”杭州模式在全國推廣。2019年以來,杭州市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打通文物全周期管理的環節壁壘,創新“一三三九”計劃,推進“七個一批工程”,打響了“紅色記憶”“紅色印記”品牌,創造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杭州模式”,其中“紅色記憶”系列活動吸引了共80余家文博單位、300余家學校2萬多人直接參與,國家文物局高度評價這是“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典范”。

二是大館帶動,特色展館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以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和南湖革命紀念館為龍頭,成立浙江省革命紀念館聯盟,充分發揮國家一級博物館在革命文物藏品資源、學術研究、運營管理方面的優勢,帶動全省中小革命紀念館打造精品展館和精品展陳,構建“大館建強、中館建優、小館建密、微館建活”革命紀念館文化矩陣。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推出“首創之旅”“奮斗之旅”“奉獻之旅”的“紅船精神”三大主題游線,以中共一大會址為核心將浙江省小體量革命紀念館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在大館帶動下,一大批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革命舊址成為黨史學習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場所。

三是大展聯動,各大主題活動在全國發聲。2021年慶祝建黨百年之際,浙江創新性開展了“百年黨史文物說”,大力實施“繪百館地圖、看百館聯展、赴百址瞻仰、聽百童講解、拍百集視頻、展百件國寶”系列活動。其中4個展覽入選中宣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今年以來,又以“革命文物弘揚傳播工程”為載體,組織了革命文物青年說、革命文物進高校、革命文物數字云展等系列活動。共推出“紅船從‘浙’里啟航——中國共產黨在浙江(1921-1949)”“浙里長城——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等集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紅色主題展覽376場,相關活動2127余場,累計觀眾超951.6萬人次。

跨界融合,激活革命文物的“浙江動能”

一是堅持“紅古融合”。深入挖掘古跡遺址和傳統古建中的紅色基因,推動革命紀念館與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的融合聯動,使紅色資源賦能傳統文化發展。三門縣以亭旁起義紀念館為內核,有機整合包定故居、中共臨三工委舊址、紅色地名館等紅色景點,推出“紅飄帶”精品紅色文旅路線,勾勒出一張特色文旅地圖,使“浙江紅旗第一飄”高高飄揚。遂昌縣王村口鎮,統籌村內23處革命遺址,以“1935文旅街區”為軸線,串聯起了蔡相廟、宏濟橋、天后宮等革命舊址,成功打造浙江省首批5A級景區鎮,不到1萬人的小鎮實現旅游收入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每年遞增9%以上,成為“紅古”融合發展的典范。

二是堅持“紅綠融合”。安吉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依托“兩山”會址打造美麗安吉綠色發展展示館,把村工廠的縫紉車間變成了文化禮堂,把倉庫建成農家書屋,整體打造“兩山”會址公園,成為宣傳展示“兩山”理念實踐示范成果的重要平臺。大力支持麗水市創建麗水“紅綠融合”發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依托浙西南革命老區資源優勢,創新運用好“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三把“金鑰匙”,率先在全國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實踐,成功推出一批“紅色文化+經典文創”“紅色文化+民族風情”“紅色文化+健康養生”等特色發展范例,累計點亮浙西南革命文物“金名片”22張、打造革命遺址紅色體驗點533處,創成紅色示范鄉鎮44個、紅色示范村135個,走出了一條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發展的“浙江路徑”。

三是堅持“紅藍融合”。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全國海島最多的省份!凹t藍融合”就是依托浙江沿海豐富的紅色資源,講好漁村紅色文化故事,全面點亮藍色海洋的“紅色風景線”。臺州市椒江區以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和大陳島墾荒精神實踐營為核心,新建了墾荒紀念館,培育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舟山群島深入挖掘“紅色印記”79個,成功創建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3A級紅色旅游景區、螞蟻島省級紅色旅游教育基地,推動藍色資源“紅”起來,紅色資源“活”起來。

四是堅持“紅育融合”。突出革命紀念館載體地位和教育功能,啟動革命紀念館5年以上展陳改陳布展計劃,探索符合青年群體特點的展教方式,支持館校共建實踐育人共同體。紹興魯迅紀念館推出“三味書屋·魯迅故里”“山河赤子心 歲月崢嶸行——魯迅與共產黨人”“清正如鏡照古今”等主題宣教活動,成功入選2021年國家發改委、文旅部聯合公布的全國60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安吉余村“兩山”會址4處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五是堅持“紅商融合”。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寸土寸金的地方,在商城入口最顯著的位置設立了“中國小商品城發展歷史陳列館”,通過一件件實物和一張張老照片讓南來北往的顧客充分了解義烏從“雞毛換糖”到擺地攤做生意再到如今全球第一大市場的傳奇變遷過程。還將義烏商貿城打造成4A級購物旅游區,充分彰顯文化的魅力。此外,東陽木雕城、紹興柯橋中月輕紡城、湖州織里童裝城等全國最大專業市場分別建立了特色鮮明的主題博物館。這些都是見證浙江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最生動的教材。

夯實基礎,點亮革命文物的“浙江星火”

浙江是全國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建設400家鄉村博物館”納入2022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浙江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將星星點點散落在浙江大地上的紅色資源作為鄉村博物館創建的重要支撐,形成紅色鄉村博物館星星之火的燎原態勢。截至目前,浙江省共認定公布浙江省鄉村博物館464家,其中紅色鄉村博物館125家。

一是標準化創建。今年3月率先在全國制定出臺鄉村博物館建設標準——《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加強對紅色鄉村博物館的建設起點指導,推動紅色鄉村博物館標準化、規范化創建。

二是多元化發展。堅持主體多元,鼓勵發動鄉鎮、企業、學校、村集體和個人多方力量參與辦館。堅持主題多元,梳理紅色印跡、名人故居、鄉村振興、重大工程等主題資源,鼓勵“革命文物+”融合式創建,創建了千鶴婦女精神教育基地、浙江鐵工廠紀念館等一批特色主題館。堅持形式多元,通過器物展示、故事傳播、業態體驗等豐富展陳形式,打造了郎部抗日紀念館、長興縣委秘密交通站陳列館、泰順縣盧梨老東家黨群工作主題館等一批展陳精品館。

三是專業化運營。充分發動社會力量,鼓勵引導革命文化研究人才、專業團體和民間藏家參與鄉村博物館建設、運營和管理,建立起了一支近2000人的專業志愿者隊伍。如溫州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的女民兵們既是講解員又是志愿者,她們牢記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將海霞精神薪火相傳。紹興市柯橋區小舜江村鄉村博物館引進浙江紅色芳華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統籌規劃全村旅游資源,推行“大門常開、活動常態、內容常新、服務常設、品牌常駐、效益常在”的“六!边\營理念,形成了“自駕線”“騎行線”“溪游線”“研學線”等多條特色線路,成為紹興市知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未來,浙江將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虛心學習兄弟省份先進經驗,創新實施革命文物守護弘揚工程,著力完善提升革命紀念館的建設,全面推動革命紀念館“動”起來、“紅”起來、“活”起來,使革命紀念館成為浙江打造“文博強省”的最堅實紅色陣地和最靚麗的金名片。


山東:立足守正創新 扎實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山東是革命老區、紅色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和革命舊址,孕育了偉大的沂蒙精神。近年來,山東省文物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精神,立足守正創新,多措并舉、精準施策,統籌推進革命文物系統保護與綜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精心繪制革命文物工作“施工圖”。去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連續兩年召開高規格的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把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作為第一項任務作出安排部署。召開全省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了6個方面25項重點任務并分解為52項具體工作任務。出臺《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成立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這是全國第一個高規格的紅色文化保護的議事協調機構。濟南、青島、東營、濰坊等8個設區市相繼建立市級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濟南、青島等7個設區市成立革命文物科(處)。全面開展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工作,組織編制《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和《山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山東作為牽頭省份,聯合江蘇、河北、河南啟動《冀魯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編制工作,全面推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加大保護力度,系統構建革命文物管理“保障網”。80處革命舊址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大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舊址保護級別得到提升、保護措施得到加強。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自然資源廳調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山東省政府公布實施。開展革命事件發生地實景保護,實施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修繕、劉公島黃島炮臺修繕和新四軍軍部陳毅舊居修繕等革命文物重大項目。開展革命舊址險情排查和革命舊址搶險加固工作,完成搶險加固工程57項,革命文物保存狀況得到顯著提升。廣泛開展革命文物實物收集和革命歷史人物、親歷者的音視頻資料搶救性收集整理。濰坊市征集與樂道院濰縣集中營有關歷史照片1400余張、藏品350余件(套)、中外文資料書籍102本,采集口述史音視頻資料近600分鐘;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征集到孫連仲后人捐贈的物品1550余件。通過系統保護,革命文物保護的寬度、長度和力度不斷完善拓寬。

豐富形式載體,全面打好革命文物展示利用“組合拳”。出臺《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十大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推介辦法》,引導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提升展覽展陳質量!跋蚝D強——人民海軍歷史基本陳列”“讓黨旗永遠飄揚——山東省慶祝建黨100周年陳列展”分別榮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和優勝獎。在全省范圍啟動國有館藏革命文物評估定級工作,邀請科研院所以及相關場館推薦從事館藏革命文物研究鑒定保管保護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熟悉黨史、軍史等相關領域專家組建專家庫,在全省巡回開展評估定級工作,同時開展館藏革命文物數據庫更新登記,以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為主、兼顧不可移動文物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開展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典型案例宣傳推介工作,2021年度公布“五位一體”推進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新探索等8項典型案例,相關信息在《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化報》等多家媒體宣傳推介。

加強組織策劃,全面營造傳承紅色基因“強聲勢”。創新性開展“8個100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通過推出100家革命場館特色展陳、100個紅色故事追述歷史、100款紅色文創展示推廣、100家紅色研學基地、100條紅色旅游線路推廣、100場演出傳承紅色基因、100個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100名紅色講解員展示風采等系列活動,采用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形式載體,將革命文物資源與藝術創作、紅色旅游等緊密結合。其中紅色故事追述歷史系列短視頻獲評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2022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項目。根據《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有關規定,從2021年開始,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月”活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推出1300余項主題活動,打造了全新的山東文化品牌。在全省遴選100處革命舊址和27處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編印《山東省依托革命文物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場所》,并在“云游齊魯”平臺上線革命文物專區,制作山東革命文物地圖,向全社會推介,成為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臺。

注重融合發展,推動革命文物資源“活起來”。2021年聯合山東省教育廳成功舉辦全國革命文物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發展論壇,2022年又與省教育廳聯合倡議成立山東革命場館與高校融合發展聯盟。館校聯盟成立以來,26家革命場館先后與140余家高校結對建立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有效推動革命場館與高校深度合作。深入發掘、系統展現革命文物價值內涵,以革命文化線路串聯革命文物、革命遺址和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精心策劃推出20條山東省革命文化主題線路。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為抓手,出臺《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創建評定管理辦法(試行)》,深入推進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工作,有力推動100余處革命舊址保護和展示工作。


陜西:守護中國革命精神標識 推動革命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陜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守護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高度,多次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陜西文物系統堅持守正創新、守土盡責,推動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革命文物工作亮點紛呈

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革命文物管護力量切實增強,陜西省文物局增設革命文物保護處,延安市設立副廳級建制革命紀念地管理局,西安、咸陽、銅川等市設立革命文物處(科),其他市縣結合實際加強機構及人員配置。革命文物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即將頒布實施的《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與《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陜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共同構建起具有陜西特色的革命文物法規體系。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中突出革命文物工作,全省和陜甘寧、陜甘、川陜、長征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引領,推動形成點、線、帶、片貫通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

管護水平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存狀態持續改善,近3年,國家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約3.6億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完成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87項革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完成延安革命舊址群安全監管平臺等41項安防、技防和消防項目,以延安、照金、馬欄、富平為代表的陜西革命舊址得到妥善保護。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穩步提升,樹立預防性保護理念,編印《革命舊址日常管理工作手冊》,開展館藏革命文物保存現狀評估,改善庫房環境,在延安等地設立修復工作站,對部分珍貴藏品進行搶救性修復。館藏革命文物征集碩果累累,常態化開展文物征集,積極協調社會力量捐贈革命文物,開展革命文物專項鑒定,加快館藏革命文物的鑒定、定級,“冼星海音樂指揮棒”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文物入藏陜西省紀念館,僅延安市近三年藏品征集量達3683件/套。

重要價值不斷釋放。緊扣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節點,舉辦一批彰顯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主題展,推進超過5年、10年的革命場館陳列布展更新,3個展覽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或優勝獎,革命文物展陳水平穩步提升。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全省免費開放革命舊址、紀念館已達200余處,遴選并公布69家革命場館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2021年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達835萬人次;建設“互聯網+革命文物”線下體驗中心,支持指導“紅色會客廳”建設,出版《走進紅色紀念館》叢書,陜西革命舊址云傳播項目、紅色故事微視頻制播和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研發項目,雙雙入選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革命文物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引導中小學生走進革命場館接受教育、爭當志愿者和講解員,開展全省“革命文物開學第一課”“小八路生活體驗”等活動,籌建“陜西高校革命文化傳承聯盟”,組織大學生紅色經典誦讀比賽,舉辦全省“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訓班”。革命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效,鼓勵革命場館跨界合作開發文創產品,探索革命舊址活化利用新路徑,打造青少年研學、干部培訓、公共文化及旅游休閑服務等場所,挖掘革命文物蘊藏的時代價值,推動革命文化相關產業發展,葛牌線、重走兩當兵變路等紅色旅游線路助力鄉村振興,《延安保育院》《12·12》等精品紅色文藝演出推動文旅融合。

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圓滿完成

陜西是一片紅色沃土,特別是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為進一步夯實陜西省革命文物工作基礎,陜西省文物局組織了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調查于2020年啟動,按照“夯實基礎、深化研究、創新思路、協同合作、精準建議”的工作思路,歷時兩年完成,10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兩百余人參與,共調查革命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2201處,形成革命文物調查的“陜西經驗”。

為確保調查結果全面準確、科學系統,整合文物調查、規劃和修繕三方面專業力量,吸納多所院校師生參與,形成專業單位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基層單位參與的調查隊伍。按照以“以史實為基礎,以實物為依據”的調查原則,編制調查工作手冊,明確調查內容,規范調查標準。采取普遍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實地調查與查閱檔案資料相結合、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航拍、遙感、三維掃描等高新技術手段,對調查點的文字、圖片、影像信息進行全面記錄,并提出保護利用建議,形成調查成果。編輯出版《革命文物紅色印記》叢書,高校師生結合調查經歷,通過撰寫調查心得、繪制革命文物素描、設計開發文創產品、制作宣傳片、舉辦專題展覽等方式,將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強化調查結果運用,開展新發現革命文物認定工作,完成277處新發現革命文物的認定,豐富并完善了全省革命文物的內涵。

蹄疾步穩創建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是全國唯一一個革命文物類示范區。目標是到2023年底,將延安建設成為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示范城市、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顯紅色文化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助推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典范,成為全國一流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區創建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示范區創建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將文物保護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延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高質量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文物保護政策支持、經費投入,建立日常管護和應急處置機制。成立以市長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訂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夯實工作責任。開展專項督查,查擺問題、總結經驗,推進任務落實。各縣區掛牌成立文物局,加強機構及人員配備。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出臺《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編制《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利用規劃》,為保護利用提供法規依據。緊抓長征、黃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及片區建設,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納入國家重大戰略政策及資金支持范圍。各級均加大了對革命文物保護維修的支持力度,近3年共實施保護維修項目81個,革命文物保存狀態得到顯著改善。與30余家單位合作開展“尋根工程”,社會力量參與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成效顯著。加快維修后革命舊址對外開放,強化革命文物內涵挖掘研究,嚴格展陳和講解詞內容審查,創新革命場館宣教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對革命場館展陳提升支持力度,全域覆蓋、主題鮮明、主體多元、層次分明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基本形成。

革命文物推動區域發展作用逐步顯現。延安累計投入128.71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寶塔為代表的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加強旅游配套服務及設施建設,推動紅色旅游發展。發展革命文物主題文化創意產業,推出20類數百款文創產品,建成“紅色筑夢”眾創空間、創新科技產業園和南泥灣359創業基地,革命文物持續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陜西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全國及全省文物工作會議部署,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把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堅決守護好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積極為加快陜西文化強省建設、譜寫陜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甘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近年來,甘肅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 持續加強革命文物政策保障

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省委主要領導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專門批示,省級層面召開全省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加強對革命文物的宏觀指導和制度建設,甘肅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對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加強省級管理隊伍力量,省文物局增設革命文物處。省編辦印發《關于加強市縣文物管理機構編制的通知》,為加強基層文物保護隊伍力量提供依據。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新時代全省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和“路線圖”。省財政將市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范圍,發改部門將文物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列入重點支持對象。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協調聯動,與陜西、寧夏建立陜甘、陜甘寧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協作機制。

全面摸清家底 不斷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基礎

全面梳理、系統排查全省革命文物資源,2019年向社會公布甘肅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可移動革命文物收藏單位名錄,2021年公布全省第一批珍貴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2022年組織開展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調查、可移動革命文物鑒定定級和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公布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和珍貴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深化革命文物價值內涵研究,將革命文物保護研究納入省級社科基金重點支持范圍,依托西北師范大學共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發展研究中心,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歷史資料征集、整理與研究》為代表的5項革命文物研究課題獲批立項。各市縣級政府相繼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遴選推薦21處價值較大的市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省保單位。加強革命文物日常管理,國保、省保單位“四有”工作全部完成,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基本完成。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力度,完成陜甘、陜甘寧片區(慶陽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和西路軍局片區(甘肅。└锩奈锉Wo利用總體規劃初稿編制。國保單位和重要省保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全面開展,南梁陜甘邊區革命政府舊址、會寧紅軍會師舊址、榜羅鎮會議舊址、俄界會議舊址等4個保護規劃已由省政府公布實施,哈達鋪會議舊址保護規劃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堅持保護第一 持續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狀況

統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本體與周邊保護、單點與集群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47億元,啟動實施156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其中,國保、省保單位保護利用工程34項、市縣保單位保護利用工程100項、安消防項目16項、館藏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6項,重要革命文物重大險情基本消除,革命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加快推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陜甘、陜甘寧片區(慶陽市)7縣76個實施方案已全部完成,累計實施文物保護項目40個,西路軍片區(甘肅段)永昌戰役遺址等2個省保項目正在實施。積極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榜羅鎮會議舊址等30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打造哈達鋪會議舊址保護利用樣板工程,以會寧、南梁為重點的甘肅特色長征文物展示體系初步建成。

堅持守正創新 不斷提升革命文物展陳水平

著力打造精品展覽,生動傳播革命文化。突出“兩點一存”、萬里長征、兩當兵變、血沃祁連、載人航天等紅色主題,組織全省紀念館推出基本陳列展覽131個,舉辦臨時展覽191個。結合建黨百年,舉辦“旗幟飄揚——長征在隴原”專題展覽。實施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靜寧界石鋪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館等改陳布展工程,策劃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將舊址原狀展示和紀念館主題展覽相結合,實施會寧紅軍會師舊址、榜羅鎮會議舊址、南梁陜甘邊區革命政府舊址等46項保護展示項目!捌鞄蔑h揚——長征在隴原”展覽和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強化教育功能 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好革命文物“生動教材”作用,服務好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全省革命紀念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59處革命舊址、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場館年均接待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聚焦建黨百年,組織全省紀念館結合重要節日,突出重點群體,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8173場次,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入選國家文物局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精品案例。打造“互聯網+革命文物”新模式,不斷拓寬展示弘揚渠道。在網站、微信、今日頭條、新甘肅等平臺同步開通 “黨史學習教育專欄”,推介宣傳革命舊址(遺址)和革命紀念館信息,推出“文物里的紅色故事”100篇。助力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讓紅色文化走進百姓生活,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碼”網絡名人公益行活動,話題閱讀量突破3000萬。組織開展“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實踐體驗活動,上傳作品2540篇,讓少先隊員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化,爭做革命接班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組織全省紀念館推出網上展覽,拓展云游、云直播、云講解等服務新方式,網絡瀏覽點擊超過1600萬人次,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依托革命文物培育打造紅色旅游區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紅色沃土”“長征豐碑”“浴血河西”三大紅色旅游區、14處3A級以上紅色旅游景區、“建黨百年·紅色之旅”6大主題20條紅色精品線路和“三州三區”紅色旅游專列等,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革命文物資源已成為甘肅閃亮的紅色名片。

下一步,甘肅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領,以開展愛國主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文化為核心,扎實做好陜甘片區、陜甘寧片區、長征片區、西路軍片區革命文物連片保護和整體展示,持續加大對低級別革命文物的保護力度,加強館藏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改造提升紀念館展陳質量,不斷建立完善革命文物傳承弘揚長效機制,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 邳州市博物館 邳州博物館

友情鏈接: 國家文物局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 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故宮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辦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博物館 地址:邳州市運平路 電話:0516-86261083

技術支持:邳州慧網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