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也稱物質文化遺產,是先人們遺留或流傳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歷史的實物見證和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隨著數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文物除了傳統的保護傳承和展示利用方法外,新的保護利用理念也隨著技術的發展變革而產生。疫情期間,博物館利用AR、VR、新媒體等數字化技術,通過直播、線上展廳等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了博物館展覽方式的升級,促進了博物館職能的發揮,讓文物“活”起來。如今步入數字變革和后疫情時代,從數字化采集到數字化管理平臺的搭建,再到對數字資源的活化應用,數字化也為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
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內容構建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印發的《關于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對數字化保護工作內容進行了明確界定,概況來說,可分為采集、管理和利用三個內容維度。
采集是基礎。采集就是把文物所攜帶的珍貴信息進行全方位數字化轉化,轉化成計算機信息技術可處理、儲存和利用的數據資源。包含文物攝影、三維掃描、分析檢測等技術手段,可深入探究和有效保留文物信息,彌補一般觀察的不足。
例如,文物攝影中常借助紅外、X射線等光源進行攝影,以彌補普通燈光攝影的局限性。X射線可穿透金屬等文物內部,對文物結構、制作工藝、病害分布、紋飾等研究起補充作用;三維掃描技術脫胎于機械設計,現普遍運用于各質地文物、古建筑、古遺址信息提取方面,可在造型、尺寸、紋飾、病害等實現一比一還原;而利用儀器進行分析檢測則可獲取與文物產地、制作年代、制作工藝、腐蝕老化等相關的物理化學信息,并助力于保護修復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
采集是當前急需工作,尤其是針對瀕危文物而言,盡早把它們所攜帶的歷史、藝術和科學信息進行深入完整提取是非常有必要的。
管理是保證。信息化管理通過利用信息化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科學統計數據、整合檔案信息,進而實現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文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具體包括展廳、庫房、藏品、考古現場、文物交接運輸以及成果數據等文物管理各工作場景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科學統計文物數據、整合文物檔案信息,進行科學統籌和風險感知預警控制,減少人為因素對文物工作的不利干擾,實現萬物互聯的智慧文博。通過文物的信息化管理,達到文物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網絡化。
利用是目的。將采集的數據、搭建的信息系統進行有效利用,是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對于文博單位,可輔助文物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比如實現虛擬修復復原、輔助修復、無損檢測分析、3D打印、數字化拓片、仿真書畫復制等。對于社會公眾層面,可以利用觸摸屏等方式實現文物多維度信息展示;通過AR、VR、全景漫游等虛擬現實展示,及博物館新媒體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導覽、數字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提高觀眾展覽體驗和教育效果;在觀眾接待服務上如智慧講解、文創產品等方面提供大數據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從而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還可采用文物知識動漫、益智游戲、互聯網+云服務(如數字化流動博物館),做到服務多維度傳播。
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問題困境
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一路走來,始終在不斷變化、發展,而數字化保護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問題。
缺乏對核心內容的有效認識。術業有專攻,大部分文物工作者往往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對媒體平臺傳播、數字化與互聯網+、智慧博物館、大數據、云計算等認識不清,具體應用實踐中難以做到得心應手、有效利用。其實文物數字化從狹義講,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可移動文物的相關信息進行全方位采集。
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段。當前,數字化保護利用發展極不均衡,除了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等文博單位在數字化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部分文博單位的數字化之路尚未充分開展,存在重采集輕管理使用現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信息采集,之后便存在電腦或硬盤里無人問津,這樣的數字化和沉睡在庫房里的文物無異。
缺乏專業的數字化人才。大部分文博單位通常是外聘公司來做數字化保護方案,自己的業務人員往往不清楚當前技術的實現功能,難以根據自身實力、資源、受眾等進行精準設計和實施數字化保護方案。而公司缺乏對各個博物館的深入了解,也或為節約成本,存在一個解決方案套用到N家博物館的現象,在數字化保護工作方面形成新的“千館一面”。
文物數字化保護的發展展望
在具體實踐方面,一是不斷加強數字化保護研究開發。從成果對比來看,使用知網引擎搜索“文物修復”“文物分析研究”“文物預防性保護”“文物數字化保護”主題,研究成果數量分別為2865、1049、300、186項(此數據截至2022年12月)。這個結果也反映了文物保護行業各個門類的歷史發展狀況,文物數字化保護相比成果較少,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要加大數字化技術研發,不斷研發新技術或新設備進入采集、管理和利用全流程,便捷精練采集技術,提高采集精準度。相信,隨著傳感器、屏幕、VI、AI、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軟硬件的升級,尤其是作為“互聯網的未來”和“人類數字化生存的高級形態”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會迎來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專業知識普及和人才培養。文博單位通過引進、培養自己的數字化人才,可根據單位實際及自身特色有針對性地制定、選擇適合自身的數字化保護利用解決方案,建立短期和長期發展建設思路和規劃,從而達到長效保護,避免資源重復、浪費。
三是加強數字化采集成果的管理和利用。加強數字化信息的安全存儲和備份,由上級文物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大的云平臺,便于資源的調配使用。
四是在利用傳播渠道上面,除了加強博物館自身展覽形式的優化、云化、人工智能化外,不斷拓寬在其他行業人群的推廣普及,比如教育行業通過多維度的數字化文物展示和歷史回放,促使青少年更加積極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培養文化自信心和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行業管理方面,一是加強行業管理,著手文物數字化保護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建立行業標準體系,規范行業行為,淘汰落后技術,扶持鼓勵創新。
二是拓寬資金渠道。目前除了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具備顯著優勢的單位獲得社會資金和力量支持,其他文博單位則基本依靠政府專項文物保護資金補助。要解放思想,優化改革事業單位創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廣泛地介入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行業,通過文物知識產權、各類文創開發等形式用市場的手段滿足大眾文化需求。
三是堅持群眾路線。目前數字化成果利用手段五花八門,各種技術設備層出不窮。對于數字化保護開發者來說,要認清數字化保護的核心受眾——人民群眾,群眾需要什么,想從中獲得什么,就要有的放矢地提供什么。數字化保護不是炫設備、炫技術,有效且優質的信息承載和內容傳播才是數字化保護的關鍵。認清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核心內容,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相關技術和裝備研發,打造適合公眾且喜聞樂見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才是我們的目標。
隨著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增強”的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化保護利用手段讓中華悠久燦爛的歷史真正“照進”現實,用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熏陶人、教育人、感染人、提升人,讓人民群眾在文化的熏陶中成長。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任重而道遠。(作者單位: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