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p id="trrfd"></p><noframes id="trrfd"><output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output>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video><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output></p>
<video id="trrfd"></video>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delect id="trrfd"></delect></p>

<video id="trrfd"><delect id="trrfd"><font id="trrfd"></font></delect></video>

<video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video>

<p id="trrfd"></p>
<p id="trrfd"><output id="trrfd"></output></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p id="trrfd"></p>
<p id="trrfd"></p>
<p id="trrfd"></p>

團體預約電話  

0516-86261083

社會教育

【邳博線上傳統文化志愿服務課堂】我們的節日 · 春節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民間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1674870084547966.jpg

春節的由來

關于春節的由來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一種就是相傳在古時候,有種兇猛的怪獸,叫做“年”。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臘月三十就出來覓食人肉,殘害生靈。后來,人們采用放鞭炮的方法成功驅趕了年獸,從此過年放鞭炮的傳統就這樣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其原型出自《神異經》。在甲骨文中,“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與“人”字組成。從祖先的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時人們的勞作以及莊稼生長的周期是分不開的。

在古代,禾是各類谷物的通稱,就像我們今天把各種糧食蔬菜叫做“農作物”或者“莊稼”一樣。小篆中的“年”字,將“人”字寫作“千”,變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個人頂著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現出被沉重的谷物壓彎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過對谷物生長周期以及對天體星辰的觀察,產生了時間周期循環往復的概念,隨著人們種植農作物的播種、成熟和收獲,“年”也便有了一個完整時間周期的含義,成為了中國農歷紀年的一個單位。

試想一下,自上古時代,人們在舊的農事結束,新的農事開始之時前,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祈求未來的風調雨順,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他們報祭天地眾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們驅邪攘災、納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們依舊能從“過年”的種種風俗儀式上,體會到祖先用辛勤勞動換來的豐收喜悅,感受到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對和馴服大自然的豪邁勇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情期盼和向往。

“春節”是一個從古至今,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今天,我們中國人的春節泛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歲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節慶活動為最高潮。


詩詞里的春節

守  歲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守歲侍宴應制

【唐】杜審言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己酉新正

【元】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邳博里的春節

春節是祈福納吉、辭舊迎新、闔家團聚與山河同慶的大喜日子。讓我們跨越時間長河,在邳博探尋文物里的春節,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吧!


微信圖片_20230128093952_副本.jpg

東漢 延熹六年變形四葉獸首銅鏡


這是一件照容用具。圓形,圓鈕,圓座,座外圍飾以蝙蝠四葉紋,四葉內各有一字銘,合并識讀為“長宜高官”。四葉間各有一獸首,獸首正視形象,粗眉睜目,面額飄起發毛,外區銘文為“延熹六年正月丙午,造作明鏡,幽淶三商,大王日月,位至三公,□□□未央”。外區有二十四個內向連弧紋帶,邊緣飾規正的菱形連珠圖案。變形四葉獸首鏡是漢代銅鏡中的典型鏡類之一,流行于東漢中期至三國時期,以其奇異詭秘的變形四葉紋而獨具特色,因大多數銘文中有確切的紀年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這面銅鏡銘文中的“延熹”是東漢桓帝劉志的第六個年號,“延熹六年”即公元163年,巧合的是這一年也是癸卯兔年!伴L宜高官”則表達了漢代人對仕途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微信圖片_20230128094005.jpg

西晉  青瓷雞首壺


這件青瓷雞首壺出土于新河鎮煎藥廟西晉墓地。這件青瓷雞首壺盤口,圓唇,束頸,弧肩,肩部堆塑無頸雞首及雞尾,附兩對稱豎牛鼻系,鼓腹弧收,凹底。沿下飾一周凹弦紋,肩飾芝麻花連珠紋和斜網格紋帶。器表施青釉,釉不及底,露紅胎。雞首壺又名雞頭壺、天雞壺、罌,是在東漢盤口壺基礎上創新的新器型,出現于三國時期,流行至唐代初年。按傳統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為分別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之所以這么排列,民間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女媧在造人之前,為了讓人出現以后能過上好日子,先造了雞、狗、豬、羊、牛、馬。雞能司晨報曉,狗能守夜防患,豬能宴饗嘉賓,羊能供備祭器,牛能俯首耕田,馬能負重致遠,六畜各有所長,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這種說法體現了古人對以六畜為代表的萬物的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象征東方,有“五德”(文、武、勇、仁、信),更重要的是,它是時間的象征,一唱雄雞天下白,隨著一聲雞鳴,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百節“年”為首,我們的祖先用各種方式來辭舊迎新。春節的熱鬧和歡樂既是人們對于一年里事業成就的慶祝,也是對辛勤勞作的徹底放松,更飽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夢想。

在此,邳博祝廣大觀眾朋友兔年大吉,前“兔”似錦,所求皆所愿,所愿皆所得!

1674870329482300.jpg


1674870399233490.jpg


1674870429138347.jpg

關鍵詞: 邳州市博物館 邳州博物館

友情鏈接: 國家文物局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 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故宮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辦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博物館 地址:邳州市運平路 電話:0516-86261083

技術支持:邳州慧網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