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前后為大寒,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古人將農歷十二月稱為大禁月,“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
進入大寒節氣,季節版圖上冬的霸主地位難以撼動。春,只能隱忍蓄勢,見縫插針地與之周旋,并伺機突破冬的南嶺防線。
人們既懼怕寒冷,更擔憂該冷的時候不冷!按蠛缓,人馬不安。人們希望大寒時凍得“透透的”,如果該冷時沒冷,該暖時便很難暖! “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風,五月怕澇,六月怕干,七月怕連陰,八月怕濃霧,九月怕早霜,十冬臘月怕冬干!敝V語中的“十怕”,說明人們在隆冬時節并未貪圖晴暖,而是著眼于氣候與農事,希望天氣當冷則冷。
古人描述的大寒物語是: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雞開始孵小雞了,猛禽變得更兇猛了,冰也凍得更堅硬厚實了。此外,古人為每個節氣挑選了花期最準確的花作為節候代表,稱為“花信風”。大寒節氣的花信三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闭鐥钊f里所言,“買斷春光與曉晴,幽香逸艷獨婷婷”,瑞香在大寒時節傲然綻放,為世人送去陣陣芳香。陶淵明所寫的“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祝穆所寫的“玲瓏葉底雪花寒,清晝香薰草木間”,則展現出蘭花與山礬清雅脫俗、堅韌不拔的品格。
大寒時節,除堅持一般原則外,還應保證熱量供應充足,飲食以溫熱的食物為主,如牛肉、羊肉、雞肉、豬肝、鯽魚、韭菜等,但不可過多進食,以免上火。與此同時應多吃芹菜、油菜、菠菜、黃瓜、茼蒿等綠色蔬菜以及胡蘿卜等,有利滋陰平肝、潤腸止渴、補肝養血。另外宜食各種堅果,不僅能補給日常營養,還能緩解疲勞,補充能量,預防疾病。
01 大寒習俗
民諺有云:“過了大寒,又是一年”,此時,農歷新年將近,大寒時節的不少民間習俗也透露出濃濃“年味”!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盡管此時節天氣寒冷,卻抵擋不住人們“迎年”和“忙年”的熱情,人們開始忙著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殺年豬、灌香腸、腌臘肉,為春節做準備。
祭灶
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定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化開,涂抹在灶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常用的灶神聯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做尾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時至今日,尾牙祭已經慢慢退出了大寒習俗,但中國福建沿海、臺灣等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尾牙祭的傳統。
吃糯米飯
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有限,在極寒天氣吃上一碗健脾暖胃的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
02 詩詞里的大寒
詠廿四氣詩·大寒十二月中
【唐】元稹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和仲蒙夜坐
【宋】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大寒出江陵西門
【宋】陸游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游子自消魂。
冬行買酒炭自隨
【宋】曾豐
大寒已過臘來時,萬物那逃出入機。
木葉隨風無顧藉,溪流落石有依歸。
炎官后殿排霜氣,玉友前驅挫雪威。
寄與來鴻不須怨,離鄉作客未為非。
03 邳博里的大寒
大寒時節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古人往往需要吃一些燉煮的食物來御寒。在邳博眾多館藏文物中,用于燉煮的代表性器物莫過于鼎。鼎,最初是從遠古時期陶制食具演變而來,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這件東周時代的銅湯鼎為煮水烹食之器,出土于戴莊鎮九女墩三號墓。鼎身直口,圓肩,鼓腹,三蹄高足,根部鑄有伏虎。肩附雙耳,各有一只圓雕立虎,虎身下穿有套環。蓋為覆盤狀,蓋面以兩蟠螭頭回首相顧而形成的環鈕為中心,四周鑄有立雕虎、鹿、羊四組,間隔排列于蓋的邊緣。最精妙的是,這只銅湯鼎上集合了九只虎形神獸,非常珍貴和少見。
《史記·殷本紀》記載了伊尹“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的故事,因此后世也以“湯鼎”稱頌輔政的大臣。
大寒臨近春節,人們喜愛腌制菜、肉。在周朝就有專門用來盛放腌漬食物的器物——豆。
這件戴莊鎮九女墩三號墓出土的青銅豆,形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豆盤與蓋形同碗,子母口相合,蓋上有圓餅狀捉手,便于拿取。豆,是我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常與鼎、壺等配套使用。一開始,豆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醬、肉羹等調味品。用豆之數,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按尊卑長幼,也有數量多少之分。
在最寒冷的季節,仍然煥發勃勃生機的就要數松、竹、梅“歲寒三友”了。這三種植物在寒冬中仍然保持頑強的生命力,因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品格的象征。古人在建筑、繪畫、器物裝飾中常把“歲寒三友”作為吉祥圖案。
這件宋代磁州窯竹葉紋四系瓷瓶,小口、圓唇、溜肩、短頸,器身細長,圈足。肩部附四系,腹上部白色化妝土以醬色釉繪竹葉紋,下部施醬釉,胎體厚重粗松,是典型磁州窯定制品。
拿出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趕快來參加“大寒”節氣在線答題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倍墓潥,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往復更替,周而復始。壬寅年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到此結束,但博大精深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仍然“未完待續”。
歡迎大家癸卯年繼續關注“邳博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