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玉蟬
邳州市八路鎮出土,國家三級文物,現陳列于邳州市博物館“玉出昆岡”展廳。白玉質,色澤瑩潤。陰線刻頭身,背部起棱脊,琢工簡練,帶有明顯的西漢早期蟬的寫意特色。蟬因生命周期很特殊,在我國古代有著復活和永生的象征意義,又因蟬棲息高枝,餐風飲露,以清晨的露水為生的習性,又被古人譽為高潔的象征。正是對蟬有著純潔、清高、通靈的認知,所以蟬很早就被古人用作佩飾造型,且多為玉質。周朝后期至漢代以來,親人會在葬禮上將一只玉蟬特意置放于逝者口中,意為“含蟬”,寓意人死后精神長存,此外古人還認為玉蟬有為生者辟邪、為死者護尸的作用。這雖然只是親人對逝者的一種求得庇護和永生的愿望祈盼,但這種死人葬玉習氣一度蔚然成風,古人紛紛購置玉蟬作為隨葬冥器,以至于這一時期生產了大量造型美妙的玉蟬。這件漢代白玉蟬小巧精致,遍體無穿孔,可見不是用于穿系佩戴,而是一件典型的漢代隨葬含蟬,其雕琢技法簡練概括,形象簡樸逼真,生動傳神,體現了漢代玉器類冥器的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