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北本⿻r間7月7日10時38分,小暑節氣如約而至。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对铝钇呤蚣狻方庾x,“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息宇,三候鷹始鷙。意思是說,初入小暑,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意,風中都帶著熱浪;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是三伏天的使者,此后雷雨天氣增多,雨水與艷陽交替,水汽升騰好似蒸鍋,民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便是對這一氣候最直觀的表達。但雨熱同期利于植物生長,小暑節氣早稻、春玉米都進入了灌漿乳熟期,可謂暑風自田間升騰,大地任萬物茁長。
伴隨著滾滾熱浪,一年中最熱的“三伏”也近在眼前。天氣炎熱時,應堅持“春夏養陽”的傳統養生原則,戒躁戒怒,保持心平氣和,心情舒暢,讓神經系統處于寧靜祥和的狀態,確保身心機能旺盛。日常餐飲方面最好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油膩生冷之物,多食綠葉蔬菜及苦瓜、絲瓜、南瓜等,選水果以西瓜、櫻桃、桃子、山竹等為宜。
小 暑 習 俗
食新
在過去,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喝羊湯
傳統中醫認為,在伏天吃羊肉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符合“冬病夏治”“治未病”的辨證診療之道,因此民間一直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養生經驗。據《漢書》記載,皇帝“ 伏日,詔賜從官肉”,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之首的羊肉。伏天,皇帝與大臣們會共享羊肉。此外,西漢楊惲《報孫會宗書》中也有“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的記載!胺斐苑颉痹谛熘莸貐^有著悠久的歷史,源于彭祖,興于兩漢。彭祖伏羊節作為徐州的傳統飲食文化,每年入伏第一天舉行,一直持續一個月。2021年5月24日,“徐州伏羊食俗”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吃伏面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吃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此外,藕因諧音“偶”,還有吃藕寓意婚姻美滿的說法。
簪茉莉
《晉書》載:“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現在的茉莉。性喜烈日的茉莉在炎熱的夏日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古時,女子喜將連蒂的茉莉花簪成花球花帶,別在發髻或掛在衣襟,淡香白皙,映襯著女性獨有的溫婉柔情。
曬書、曬衣物
小暑期間,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六月初六天貺節,亦稱“洗曬節、清暑節”等。民諺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室外接受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據說此日晾曬后,可以避免被蟲蛀。六月初六,還是古時文人的曬書日。此日若陽光充足,書生紛紛將書示日,令書頁浸透光線,驅趕書蟲。
詩詞里的小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小暑金將伏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依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
文物里的小暑
東漢 庖廚圖(拓片) 邳州市博物館藏
這幅畫像石出自邳州市車輻山鎮埠上村一座漢畫像石墓。分三格,中格為廚師們正在廚房中忙碌的場景。其中,右側有一人手拉風箱正在生火做飯,爐灶上方放著當時的一種叫做“甑”的炊煮器具,左側一人正在放入食材烹調,旁邊還有一頭待宰的羔羊。豐富的食材來源、忙碌的烹飪場面,體現出了漢代貴族家庭富足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印證了邳州地區食羊肉的傳統由來已久。
清 琉璃黃碗 邳州市博物館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暑時節是賞蓮的絕佳時節。這件琉璃黃碗口徑21.7厘米、底徑8.5厘米、高8.5厘米。撇口、深腹、圈足,海棠型碗式。碗身胎質堅硬,線條流暢,器型優美,內外通體飾以黃釉,濃淡有度,外壁刻七個浮雕纏枝蓮紋,觀之仿若籠罩在祥云之中的瑤池仙品。
清 五彩魚缸 邳州市博物館藏
小暑時節氣溫高、降水多,水汽蒸騰,人仿佛坐在一個巨大的蒸籠里,宋代詩人陸游曾感慨,“坐覺蒸炊釜甑中”。伏日觀荷賞魚,頗有靜心修身的意境。這件清五彩魚缸口徑31.5厘米,底徑17厘米,高25厘米。圓平口,折頸,溜肩,腹斜收,圈足。缸內施金魚水藻紋樣,肩有一周淺凸花果紋樣,四開光石榴圖案均布其上,腹部五彩戲曲武將圖案,足部施凸起波浪紋。器型規整,色彩雅正。
蟬鳴夏日長,風動蓮生香。
何以消煩暑,館中有清涼。
盛夏已至,不妨來邳州市博物館——
觀物、消暑、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