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五千多年的社會文明進程中,一直是傳承不息,不斷發揚光大而且歷久彌新。一部二十四史記載愛國以家、公而忘私的忠臣廉士不絕如縷。特別是面臨外敵入侵國家處于危急之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取義成仁,毀家紓難”、甚至于舉族慷慨赴死,共罹國難的英烈門第比比皆是。讀之鼓振人心,勇懦共奮。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所封之地謂“國”,諸侯的屬臣卿大夫所封之邑謂“家”。這個時期的家國觀念認為“國”與“家”是兩回事,是不同層次的權力組織。孟子曾說過:“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孟子是戰國時人,主張仁政,他是從君子修身的角度談齊家與治國關系的。楊伯峻作注認為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家”是一般意義上的家,而不是“大夫曰家”的“家”。傅斯年有同感,說:“孟子以為國之本在家者,仍以春秋時代宗法之義言之也!
許多人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家國觀念,在理解“家國情懷”時往往用“家國同構”來解釋。但是家與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處于尖銳的矛盾和斗爭之中,《左傳·襄二十九年》說“大夫皆富,政將在家”,意思是政權下移,形成“陪臣執國命”,“政由私門”。這種局面一旦形成,諸侯之國就要亡了。宋魯亡于大宗和庶支之爭,齊晉喪于異姓卿大夫之家。在春秋戰國社會劇烈變動時期這種以家代國的事情不勝枚舉。被史學家顧亭林稱之為“一大變局”中,家國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很難用“家國同構”來說明“家國情懷”。
按《六書故》“家”,人所合也。從㐺,三人聚宀下,“乑”古“族”字,乑譌爲豕。也就是說“家”字的初寫是寶蓋之下一古“族”字而不是“豕”!凹摇弊值倪@種原形充分反映了家國產生的歷史過程,《左傳·隱公八年》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以土而命之氏!边@就是說,從五帝時代到夏商周時期,無論是部落盟主的官天下還是夏商周的家天下,他們的統治都是施行賜姓、胙土、命氏的封建制方法!稘摲蛘摴{·志氏姓》云:“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下及三代···”《尚書·堯典》記載禹治水成功之后被“錫土姓!薄秶Z·周語下》對此更有詳細的記載。所謂“賜姓曰姒”就是命禹為姒姓之長,即姒姓的大族長!笆显挥邢摹本褪前涯骋坏貐^的土地和民人賜給禹建國,命名禹的國號為夏,從此“夏”下就成了一個姒姓政治實體。賜姓、胙土、命氏,是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過渡階段特有的現象。在這個過渡階段,家、族、國三者不分!对姟吩唬骸坝晡夜,遂及我私”所反映的就是這一時期的經濟情況。所以在春秋戰國以前,作為統治者階級,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指人之眾,國指土之疆,同姓構成大家族,家族所占據的城邑鄉野,有土有人斯有國。所以在這個時期家是國之主,國是家之基,家國一也,興亡同之,福禍共之,家國情懷焉不一之?因此說“家國情懷”產生于我國文明發軔的時期,或者說發祥于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早期,孕育于遠古先民的記憶里,賡續在中華民族的文脈之中,凝結為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信念,成為構成中國文明和文化的永久基因。我們的國歌就是全中國人民家國情懷面臨民族危亡所迸發出來的共鳴和吶喊。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廣大人民群眾成了國家的主人。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利益上來說國即是家,家即是國,這是毫無疑義的。在新的時代,為我們履行“家國情懷”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繼續發揚“家國情懷”的光榮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