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的“第二屆文物科技創新論壇”上,專家學者介紹了我國文物保護利用的最新科研進展與成果。
價值闡釋可全程“數字化”
“在圓明園等遺址公園游覽時,游客可以通過增強現實(AR)眼鏡,看到不一樣的虛擬景象,比如可以看到復原的海晏堂等!焙戏使I大學副校長劉曉平以圓明園遺址公園為例介紹了信息技術為遺址敘事帶來的新思路。
針對大家關注的不同文化內涵需要什么樣的數字內容和呈現方式等問題,劉曉平從4個維度來闡釋,具體包括智能精準化提取遺址元素提供數字內容,運用高置信虛擬角色增強用戶互動體驗,大場景跟蹤定位與大視角呈現硬件設施以適應大遺址特點,敘事內容挖掘與編排流程以滿足觀眾需求。
借助科技,讓文物從歷史深處走來,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是學界的共識,也是相關機構正在積極推進的實踐。
本月中旬,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協同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長城小站等眾多長城保護研究專業機構及社會團體共同打造的“云游長城”系列公益成果正式上線。在“云游長城”微信小程序內,基于游戲技術打造的“數字長城”正式亮相,用戶通過手機就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在線“爬長城”和“修長城”。這是全球首次通過云游戲技術,實現最大規模文化遺產毫米級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數字還原。
安防裝備凸顯低成本、高可靠性
面對地震、洪澇、火災等,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文物保護,找到防災“密碼”一直是相關專家的關注熱點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紀杰關注的是“文物建筑火災蔓延機理與評估預警關鍵技術研究”!拔奈锝ㄖ侨祟愑凭梦幕c文明的見證,是不可復生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文物建筑多為木結構、磚木結構,加之近年來活化利用的日益增加,導致當前文物建筑防火形勢嚴峻!奔o杰說,“我們的項目團隊針對文物建筑防火災蔓延機理、火災動態風險評估、電氣火災預警技術、火災早期探測技術、火災綜合防控體系及平臺,開展了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軍展示的是“不可移動文物安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項目最新成果。項目針對大遺址(古墓葬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3類典型不可移動文物的特點,從人為盜掘和破壞復雜風險行為入手,研究易被盜文物構件的藝術價值、位置、形制結構等特性,從風險行為和防護對象兩個維度展開風險分析,把風險要素轉化為可感知的物理、化學變量,從而感知風險行為,指導文物安防專用裝備研制。
李軍表示,結合不可移動文物現狀和需求,項目重點研究技術和裝備的低成本性、易安裝性、易維護性、高可靠性等應用問題,構建不同類別文物系統解決方案,并開展應用示范,推動專用標準規范體系建設。
多領域建立關鍵技術體系
無機質可移動文物的信息如何提?海洋出水木質文物如何保護?館藏脆弱青銅器保護的難點在哪里……在各方努力下,文物保護的一些關鍵技術和裝備逐漸取得突破,為文物穿上了科技“鎧甲”。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的發言從無機質可移動文物談起。據潛偉介紹,研究者已建立了無機質文物分析規范和多元信息提取方法體系,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文物標本庫和數據庫,嘗試開展數據挖掘和智能認知,以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文物科技研究領域的分析數據質量較低、數據集成不足、文物專用分析技術匱乏的問題,為重建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智慧的金屬、陶瓷和玻璃的工藝技術體系奠定基礎。
海洋出水木質文物具有埋藏環境復雜、降解不均勻、病害多樣、結構脆弱的特性,大型木質沉船體積龐大且結構復雜,整體保護尤為困難,亟須針對這些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工作。據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張治國介紹,通過項目攻關,海洋出水木質文物的木材科學理論體系建設初顯成效,為構建適用于海洋出水木質文物綜合評估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館藏脆弱青銅器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則聚焦我國館藏脆弱青銅器保護中的關鍵技術需求。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家昌介紹,針對青銅器材料和工藝特征、展陳環境控制、病害擴散防控、脆弱青銅器加固材料等研究領域難點,開展了青銅器無損或微損檢測分析技術研究,提出脆弱青銅器腐蝕程度原位分析及病害量化指標與評價方法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