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廚圖,東漢,車輻山鎮出土,現陳列于邳州博物館漢畫像石廊。該石分三層,上格為迎賓,下格為出行,中格為廚師們正在廚房中忙碌的場景。其中,右側有一人手拉風箱正在生火做飯,爐灶上方放著當時的一種叫做“甑”的炊煮器具,左側一人正在放入食材烹調,旁邊還有一頭待宰的羔羊。中國人吃羊肉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馴化了羊,羊成為日常六畜之一。漢代以前,羊肉以煮食為主,加工相對粗糙,調料也很少。至漢時,烹制羊肉的方法日益多樣化,除了腌制、熬湯,還能晾曬做肉干,切成細條烹飪,甚至用煙熏烘烤等等。豐富的食材、忙碌的場景,體現出了漢代貴族家庭富足的物質生活水平。而將主人安排在上層,勞動人民安排在下層,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尊卑之序的穩固。